「施助」的政策自宣布以來已經超過一年半了,許多弟兄姊妹都已嚐到它帶來的甜美果實,不論是施助者還是被施助者,都因這個「更新、更神聖」的做法而備受祝福。

在許多的開會、宣導和實踐以後,「施助」於今已不是個新鮮的名詞,而是福音生活的一部份,然而我們還是要時常記得當初這個「新」政策給予的緣由,如此才不會因為習以為常而忘記了它崇高神聖的目的。

羅素‧納爾遜會長在2018年四月的總會大會上,提供了這麼一段說明:

過去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好的方法,能以救主的方式來施助我們的人民屬靈和屬世的需要。我們決議終止大家所熟知的「家庭教導」和「家庭探訪」……我們接單扼要地稱這些努力為「施助」。

「以救主的方式」是關鍵字。

 

救主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施助呢?

施助的方式

我很喜歡耶穌醫治患血漏的女人的故事。在女人摸了耶穌的衣襚子之後,耶穌的反應在馬可福音裡是這樣紀錄的:

耶穌頓時心裏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耶穌周圍觀看,要見做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

我常想,耶穌其實可以不用停下來和女人說話──特別是在那樣雜沓的場合,一有人止步大概就要你推我擠他跌倒的(從門徒的反應也能看出,停下來其實有點突兀不合宜)──既然能力已經從他身上出去了,女人的病被醫好也就罷,耶穌大可繼續趕他的路,去救助更多他需要救助的人,但祂的反應卻是十分積極認真──轉身、詢問、觀看、說話(請細看文本裡的那些動作)──好像不在乎後頭的人已經撞在一塊或在翻白眼抱怨似的。

因為對祂來說,她十分重要。

不是她有沒有被醫治,而是她這個人。耶穌想看一看,想親自認識,想好好稱讚這個大有信心的婦人。

我翻遍四福音書,找不到一個耶穌一口氣治癒一大群人的例子──好比:把衣服脫下來號召群眾:來喔,摸了就會好,大家快都跑過來摸!(這樣不是很有效率嗎)──沒有,耶穌醫治的方式永遠都是一對一,而且,跟每個被醫治的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對話,像是:

你信我能做這大事嗎?

照著你的信給你成全。

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讀這些文字,我彷彿可以看到耶穌深情地注視他們每一個人,像看穿他們的靈魂,看到他們的潛能,帶著愛和無限的期許。

 

今日施助的方式

今天,我們要怎麼以這樣的方式施助呢?

想想幾個問題或許會有幫助:

我的施助對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她最新一則臉書動態說了什麼?假日想出去玩,我會自然地想到要邀請他嗎?如果她今天剪了新髮型,或穿了一件新洋裝來教會,我會發現嗎?如果他遭逢重大考驗,他會第一個想到我並會坦然開口求助嗎?

我想說的是,對於我們所要關心的「人」,我們有多認真?或者,對於他或她來說,我們有多像救主?

我想這是衡量施助的真正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