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源自十七世紀的清教徒,他們受宗教改革啟蒙,反對當時英國國教的腐敗,而遭到政治迫害。為求生存和護衛真理,他們搭乘五月花號航行至美洲,成為美國開墾史的先驅者。當年冰雪大作,水土不服的清教徒病的病,死的死。隔春,印地安人發現他們,釋出善意教導這些新移民如何捕魚、耕作、飼養火雞。當年風調雨順,作物大豐收,清教徒終於可以在新大陸上安家立身,為感恩這些印地安人,他們舉辦了盛典,一同熱熱鬧鬧慶祝新生活。

在每天的生活中,有什麼也值得我們這樣開香檳、擺宴席,與眾同歡喧喧攘攘地來感恩呢?

還是龐大的工作壓力、排山倒海的待辦事項、考不完的試壓在我們的肩頭使我們無法感恩?又或是無甚變化的日子讓我們對周遭的人事物麻木,激不起什麼新鮮雀躍之情?

 

隨時心懷感恩

心懷感恩

迪特鄔希鐸會長曾在總會大會上如此建議:「我們要將感恩視為一種性情、一種完全不會受到所處情況影響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我建議,我們不要『為事情感恩』,卻要專注於『在各種情況下都心懷感恩』,無論那些情況為何」。

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有哪些例子呢?

為事情感恩是一種被動的、由外而內的感恩,意味著要有某些我喜歡的事情發生我才來感恩,若那些事情沒有發生我就無從感恩。這樣的感恩牽制於情況,無法隨時存在。我們可以想想那些「在各種情況下都心懷感恩」的例子。

約伯大概是最典型的,他失去牲口、奴婢、兒子、房屋,全身長毒瘡、受朋友譏諷,仍然高喊「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尼腓被哥哥綑綁在海上三天三夜,卻說「我仍仰望我的神,整日讚美祂;我並未因我的痛苦而埋怨主。」約瑟斯密被囚禁在利伯地監獄時,寫下了這些受靈啟發的話:「最親愛的弟兄們,讓我們高高興興地做一切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然後願我們以最大的確信站住,看神的救恩,並為了讓他的臂膀顯露。」

這些偉大的先知向我們示範了感恩的真正精神,那是一種主動的、由內而外的感恩,成為一種基督般的品格,能將苦難聖化,帶來基督所賜的平安喜樂。

 

對神的信心

聽神的聲音

「在各種情況下都心懷感恩」來自信心,相信神給予的經驗都是對我們有益的,即便現階段看起來不是如此,這樣的感恩生出其他美德,例如:耐心、謙卑、忍耐、盼望、愛,也是那些美德共同的產物。你不會難發現,一個被福音真理深深感化的人總是在各種情況下都心懷感恩。

我喜歡大部分的人禱告的方式──稱呼天父、表達感恩、祈求幫助、阿們結束──祈求通常是比較著急的,但我們總是先感恩,不是嗎?或許人生不是無時無刻都有事情要祈求,但我相信我們無時無刻都有些什麼可以感恩。

例如生命,例如救恩計畫,例如復興的福音,又例如,月底即將端上桌的香噴噴的烤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