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臨床心理師接受的訓練時,我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了,甚至我讀經文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忍不住想知道摩爾門經中的人物們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身為尼腓的弟弟,和他一起長大的感覺是如何?阿爾瑪到底是如何走入歧途的?摩羅乃親眼看著自己愛的人們死去又是如何的慘不忍睹?若摩爾門經是由拉曼人的角度,而不是尼腓人的角度來寫會是什麼樣子?
當我細想每個摩爾門經先知的家庭生態、特殊的個性,或他們的人生經驗如何帶來對福音的見解時,這些人物們都在我眼前活了起來。當然,若摩羅乃隊長躺在我的治療椅上,我可以詢問他一些個人經驗,觀察他除了戰爭以外的事的互動,我的「分析」一定更有趣(或正確)。當我研讀那些摩爾門經中告訴我們的背景和經文中其他人的生活時,我還學到了一些有趣的事。
尼腓:我們必須更努力的對每個人表達愛
我還年輕時,我是家中的尼腓。我會讀經文、聽爸媽的話,而且我這一生都在準備自己去傳教。尼腓是我的英雄!
現在當我用大人的角度研讀尼腓的紀錄時,我的焦點轉換到他的哥哥們身上,拉曼和雷米爾。從他們的反應中,我試想他們的弟弟那樣直接、尖銳的福音教導方式是否讓人難以接受。尼腓的嚴肅斥責後常常伴隨著拉曼和雷米爾兇猛的爆發式回應。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尼腓很愛他的家人。他自己曾說過「白天我不斷為他們禱告,夜晚我為他們哭濕了枕頭;我憑信心向我的神呼求,我知道祂會垂聽我的呼求。」(尼腓二書33:3)我可以感受得到尼腓對他的家人的責任與愛。但身為一位心理學家,我想知道他曾否公開地和他的哥哥們分享他的感受?或者是他放在心裡不說?若拉曼和雷米爾感受到尼腓斥責他們背後的那份愛,他們會不會更容易接受他說的話?
有時當我們感受到家人快要失去了他們的永恆的救恩時,很難向他們表達出那份「增強的愛」,用嘮叨或不停地說服他們回到福音的道路上似乎容易許多。當我們知道有人對教會和教會的教導產生懷疑時,我們一定要盡所能地確保自己對他們的擔心是出自於愛。雖然我不知道尼腓和他的哥哥們的所有互動,或事情的全貌,但我時常會想,如果當時他們時常向對方表達愛,今日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
雅各:我們必須在福音生活中找到快樂
我常常被那些過著福音生活的人所吸引。雅各表現出我們都應當追求的基督般的品格。摩爾門經中先知的傳承都在他的時代中延續並非巧合(以挪士、雅龍等等人物)。雅各很有可能是個細心的父親,全心全意的丈夫。他獻身服務他的家庭和召喚,也可能因此對他周遭無數的人的生命有所影響。
我相信若我們的家庭中都有個「雅各」,我們的家庭都會有益處。他的寫作中顯示出他將福音教導和溫暖的愛融合在一起。當他談到他的家人,雅各曾寫到他「因更加渴望和擔心你們靈魂的福祉而比以往更沉重。」(雅各書2:3)他不斷稱呼他的人民為「他的弟兄們」。雅各書2:17中他教導他的人民要憐憫,「要為弟兄著想,像為自己著想一樣,要與人和睦相處,慷慨分享你們的財產,使他們能像你們一樣富有。」
雅各對別人的愛使他能直接地面對他的人民的邪惡作為。雅各向他的人民請求:「我的弟兄們,請聽我說,」(雅各書2:27)「因為你們那更嚴重的罪,神的話使我心情沉重。」(雅各書2:23)他沒有指責周遭的人,反而因為他們的行為承受了憂傷。因為雅各和他的人民之間的關係,他才能夠呼籲他的人民悔改。
雅各另一個讓我欽佩的特點就是他對他人民以及教會未來的世代的真誠願望,希望他們能夠在福音中找到快樂,和找到對祖先們的愛。雅各書4:3他曾說:「我們因此而快樂,並努力工作,把這些話刻在頁片上,希望我們心愛的弟兄和我們的子孫能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這些話,並細心閱讀,使他們能以喜樂而非憂傷或藐視的心情來學習他們最早的祖先的事。」
便雅憫王:我們必須歸信於福音,而不是教會領袖
在我看來經文中一些最棒的章節來自於便雅憫王的演講。他的演講很有力量,以致於他所有的人民都「同聲喊道:是的,你對我們講的話,我們全都相信;因為全能之主的靈,我們也知道你的話是確實和真實的,那靈使我們或我們的心起了巨大的變化」(摩賽亞書5:2)
每當我讀到便雅憫王全部的人民都立下了一生的聖約,跟隨基督,我都很感動。但是下一章中寫到的一句話卻折磨著我:「除了小孩子以外,沒有一個人不與主立約,承受基督的名。」(摩賽亞書6:2 )
在摩賽亞書26:1-4中,我們得知這些孩子們的未來。他們「不明瞭便雅憫王的話,因為他對人民講話的時候,他們還是小孩子;他們也不相信來自祖先的傳統。他們不相信所謂的死人復活,也不相信基督來臨的事。 他們不信,所以他們不明白神的話;他們的心地頑硬。 他們不願受洗,也不願加入教會。就他們的信仰而言,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人,後來也一直如此,就是處在他們肉慾和邪惡的狀態中;因為他們不願向主他們的神呼求。」
我對此感到非常心痛。為什麼便雅憫王的人民的歸信和聖約沒有傳承給他們的孩子呢?答案很簡單,我們都必須得到我們自己的見證。這是真的,但我也會想,這其中是否有其他因素存在?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一些故事提到某些人因為傳教士的魅力而加入教會。一開始這些人心中都充滿著強烈的見證,但當傳教士離開後他們的見證逐漸熄滅。我想知道多少便雅憫王的人民真正歸信於便雅憫王帶來的福音訊息,而不是歸信於他。這樣的情形是否影響了他們的孩子的見證。
若我們的見證的隨著教會領袖而起落,那我們的見證就危險了。我聽過很多故事談到某個主教幫助某個人度過生活的難關,也因此鞏固了他們的信心,但下一瞬間卻又聽到新的主教對他們毫無協助且動搖了他們的見證。
我很喜歡賀倫長老對福音的熱忱,也欣賞他願意談論許多人都經歷過的精神健康問題。但我的見證並沒有建立在賀倫長老的總會演講上。我知道獲得自己對先知的話和他們教導的教義的見證對我和其他人的重要性,而不是歸信於他們的個性或教導方式。我們的孩子也需要知道這些。我相信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和孩子們談論我們如何過福音生活,或我們個人在靈性上經歷了什麼挑戰,來印證先知的話和個人的經驗及見證,讓我們的孩子也有空間增強並建立他們的見證。
阿爾瑪:我們必須知道贖罪不只醫治罪而已
摩爾門經中有沒有比阿爾瑪更有深度的先知呢?在許多層面上,阿爾瑪的經歷和聖經的保羅互相呼應。他們倆個都在年輕時企圖破壞教會,但是和保羅一樣,天使向阿爾瑪顯現,最終獲得奇蹟的歸信。我覺得阿爾瑪最超乎常人的一部份,就是他很深的了解贖罪可以治癒身體和罪的痛苦。我知道他經歷過從贖罪而來的罪的寬恕,但我也在想,他究竟有過什麼樣的經驗來幫助他理解贖罪對身體痛苦的醫治。也許這項知識於許多年後,在他心中的巨大改變後才到來。
在阿爾瑪3:22中的一句話顯示小阿爾瑪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次阿爾瑪因受了傷,沒有去與拉曼人作戰…」
在此場戰爭之後,我們在許多地方都讀到阿爾瑪「他放下所做的工作,回到自己在柴雷罕拉的家裡休息。」(阿爾瑪書8:1)或「 阿爾瑪開始向這人民傳教之前,與艾繆萊克一同住了很多天。」(阿爾瑪書8:27)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阿爾瑪在戰爭中身受重傷,但因為他對贖罪堅強的見證,他知道他可以歸向救主,並從中學習到贖罪在個層面中的寶貴真理:「〔基督〕必到各處去,受盡各種痛苦、折磨、試探,以應驗祂要承擔人民痛苦、疾病的預言。祂要承受死亡,使祂能打開束縛祂人民的死亡枷鎖;祂也要承擔他們的軟弱,使祂的心腸能因肉身而滿懷慈悲,這樣祂才能因肉身,了解如何依照祂人民的軟弱來救助他們。」(阿爾瑪書7:11-12)
像阿爾瑪一樣,我們也可以自己知道這些事。布司.哈芬長老寫過一本很棒的書,「破碎的心:將贖罪運用在生活經驗」,其中談到救主幫助我們醫治生命中的痛苦。我也學到,大多數的人不完全了解當我們受苦時,贖罪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在需要悔改的當下才會想到贖罪,但救主想要醫治我們所有的傷口,甚至是那些因為別人的過錯而造成的傷口。
摩羅乃:我們不孤單
摩羅乃毫無疑問地是我最喜歡的古代先知。他被託付完成神聖的金頁片,並且確保金頁片的安全有1400年之久,然後指示年輕先知約瑟.斯密翻譯頁片。但是當我讀到摩羅乃的話時,我不禁感到悲傷。
因為第一,他的寫作代表了摩爾門經的結束。(有誰會想要他們最喜歡的書結束呢?)第二,透過摩羅乃的角度見證了尼腓人的毀滅實在讓人痛心。摩羅乃將自己的生命奉獻於服務他人。他看見每個他愛的人以及認識的人死去。當你讀到以下的章節時,想像如果你是摩羅乃,你的心情會是如何:
「看啊,我,摩羅乃,要完成我父親摩爾門的紀錄。…我父親也被[拉曼人]殺了,我獨自留下來寫我人民毀滅的悲慘故事。但是看啊,他們都走了,而我則要完成我父親的命令。他們是否要殺我,我不知道。因此我要寫下紀錄,並將紀錄藏在地下,我要去哪裡,就不重要了。」(摩爾門書8:1-4)
失去的痛苦、悲傷、沮喪和孤獨都會吞噬我們,但摩羅乃抄寫雅列人的紀錄,並為摩爾門經寫下句點的20年間,他仍舊承受了這些情緒。每當我讀這這些章節,我想要陪伴他、安慰他和感謝他。我想向他保證他的努力會改變上千萬人的生命,我想告訴他,摩爾門經已改變了我的生命。
無疑地摩羅乃早已知道了這一切。在摩爾門書8:35中,他談到了我們的時代:「看啊,我對你們講話,就當你們是在我眼前一樣,然而你們並不在我眼前,但是看啊,耶穌基督已將你們顯示於我,我知道你們的行為。」(摩爾門書8:35)也許摩羅乃不孤單。
摩羅乃的經驗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就算我像摩羅乃一樣感覺迷惘或孤單,周遭的一切事物讓人感到無法負荷,我還是有救主的陪伴。
摩爾門經中的先知曾來到過這世上。他們對我來說很真實。他們是我們福音中的兄弟姊妹。我希望你們都喜歡我這個喜愛摩爾門經的心理學家的學習。現在讓我們以研讀和分享摩爾門經向這些啟發人心的先知們致敬。
原始文章由Cameron Staley所寫,在ldsliving.com張貼,標題為《A Psychologist’s Insights into 5 Book of Mormon Prophets》
中文©2017 LDS Living, A Divi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 | English ©2017 LDS Living, A Divi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