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的晚餐後,我說:「波特,今天輪到你將洗碗機裡的碗盤歸位囉。」
他說:「好。」但是他卻開始玩樂高積木,而不是去將碗盤歸位。
我說:「波特,我告訴你去將碗盤歸位,但是現在你卻在玩樂高積木。你沒有乖乖聽話喔。」
波特立刻打斷我:「可是,我做不到啊。那個太高了,我沒辦法把它們歸位。」
此時,7歲的波特需要被糾正不該打斷別人,這不是表達不同意的適當做法。他還需要糾正另一個行為,也就是不遵從我給他(將碗盤歸位)的指示。在我們家,每一次糾正之後,伴隨而來的是必須做額外的差事。這有助於性格培養和學習因果。當然,我們全家也會運用熟悉的溝通技巧來練習在相同情況下應該有的正確態度──(但願)從而積極預防再犯同樣的錯誤。
波特說:「我做不到。」但是其實他之前已經不只一次地藉著可靠的廚房凳子將碗盤歸位。那麼為何現在他會在我知道他辦得到的情況下說「我做不到」呢?
就在波特這年紀的時候,即使我知道他以前曾經做過,他也開始會說他沒辦法唸出我要求他唸的東西,沒辦法清理我要求他清理的物品。他似乎比平時有點更加手足無措,也有點更加嘀咕埋怨。
「我做不到」的真正含意為何,以及如何幫助他轉換自己的思緒
孩子在其實辦得到的情況下說「我做不到」的原因有很多。壓力,緊張,害怕,分心和操控都可能成為孩子說「我做不到」的原因──即使他們擁有自己所說不具備的技能。
當波特說他沒辦法將碗盤歸位時,其實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他那時候並不想去把碗盤歸位。他急著要回到他的樂高積木上,並且用「我做不到」的藉口來操控,期望任務轉移到某個比較高的人身上,像是媽媽或爸爸。
在童年時期像這樣的操控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行不通的話,這個行為很容易就會停止了。儘管父母可能會心疼孩子,並希望他們有比較多的玩耍時間,但家長需要教會孩子服從,按照所給的指示行事。否則,孩子最終會發展權利意識,覺得操控是一種有用的生活技能。操控是人際關係的頭號殺手。從小覺得操控很有用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無法建立誠實的人際關係。父母能做到的最好教養孩童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孩子不遵從指示時透過糾正他們的行為,教會孩子服從。
在我們家裡,我們教孩子遵從指示的具體步驟,以及接受不能頂嘴、接受糾正,和適當表達不同意的具體步驟。這四個基本技能幫助孩子們生活得更加謹慎和誠實。
當波特說他沒辦法唸我要求他唸給我聽的東西時,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他覺得閱讀帶給他壓力。他擔心閱讀的時間太長,因為他還有太多不認識的單字需要慢慢拼讀,因而產生壓力。這種壓力通常伴隨著無力感。
明智的父母能夠分辨操控、焦慮或自認做不到之間的差異。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他或她是真的相信自己做不到──像是閱讀──因為他們第一次嘗試時就覺得很困難。這類嘗試困難事物的恐懼是很常見的。但它不應該被用來作為不去嘗試或不再多練習幾次的藉口。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瞭解孩子所表達的焦慮,並且幫助孩子知道做這件困難的事是很安全的。父母透過和孩子們一起規劃如何完成困難的任務,包括討論有關去執行跟不去執行這個任務的正面和負面後果,來為孩子邁向成功做準備。然後父母溫柔地指示孩子去做困難的事。當然,當孩子在困難的事情上有進步時,家長要讚揚孩子在正確的方向上所邁出的勇敢步伐。
給家長的忠告
無論你的孩子是否正試圖透過操控或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處理壓力和焦慮來擺脫差事,父母肯定他或她可以做得到這件困難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被過度保護不做困難事情的孩子會在無力感中掙扎,並且有表現不佳和找藉口的傾向。這是避免沒有成就感和能力薄弱的秘訣。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和焦慮,學習服從,能培養情緒穩定的習慣。
此外,當父母在糾正選擇操控的孩子或試圖讓感到害怕的孩子擁有勇氣時,最重要的就是用平靜和理解的語氣。這種類型的父母不會被孩子們的舉動冒犯、變得易怒或沒耐心。如果父母在教養孩童中無法平心靜氣,會造成親子間的疏離,家中的爭論和每個人的挫折感。另外,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
平心靜氣並且專注於瞭解孩子真正想法的父母(即使在糾正時),將營造出家裡安全以及合一的氣氛,還有更深入、更有意義的親子關係。
原始文章:Why Do Children Say “I Can’t” When Really They Can?,作者:Nicholeen P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