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助是以基督般的方式照顧他人,協助滿足他們在屬靈和屬世上的需要。
「施助」二字該怎麼解?
自從2018年4月,先知羅素納爾遜會長宣布不再有家庭教導教師以及探訪教師,而改為用「強化的麥基洗德聖職定額組和慈助會來施助」,我相信有不少人因此感到恐慌。好幾十年來的家庭教導跟探訪模式頓時成為歷史,眾成員要迎接的是新的模式來彼此幫助。究竟什麼是施助?要怎麼施助?
而施助英文用的是minister,但其實單單要用「施助」這兩個字來翻譯minister有點單薄,會造成認知上的一些誤解,讓人以為是施助者向施助對象施以恩惠。但是經文裡minister也被翻譯為服事、伺候、事奉、僕役〈作名詞用時〉等等,意思上比較類似「放低姿態盡心盡力地來服務別人」。
這樣的變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耶穌基督在世時宣告祂已經更新了摩西律法一樣,我們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遵從更高級的律法,不再只是靠外在的形式表示服從。
當家庭或探訪教導流於形式時
我曾經遇過一個家庭教導教師,可能是當時的支會很大的關係,他跟我在支會中幾乎沒有交集。有天我接到他的電話,他向我自我介紹說他是我的家庭教導教師,然後表示要跟我分享當月的家庭教導訊息,於是他就逐字念了當月家庭教導的訊息給我聽,念完之後就很禮貌地跟我說再見。
其實當下我不知道他是哪一位,我去問了同支會的人之後才恍然大悟。我沒有怪他的意思,但因為以前的利阿賀拿每個月都會準備好當月家庭教導跟探訪要分享的訊息,導致有時候會變成不管怎樣「訊息有傳達到就好」,淪為形式化的作為。
神透過聖靈在作工
我知道有很多很棒而且很成功的家庭教導跟探訪的案例,而且家庭教導跟探訪在過去發揮了很大的功效。我舉以上的例子只是想表達:神現在要我們更努力地透過聖靈來服務彼此,我們少了制式化的家庭教導跟探訪訊息,多了透過聖靈為彼此量身打造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可能是一個透過聖靈啟發的服務、一句話、一個問題等等。
我最近在某個教堂遇到一位以前跟我同支會的姊妹,但因為我已經搬離該支會多年,我無從得知得她的近況。當時我在等人,而她就坐在旁邊的椅子,我們互相禮貌性地打過招呼後,本來沒打算多講什麼,但有個強烈的感覺叫我問她是不是還住附近,我就順著自己的感覺問了,才得知她目前居無定所也沒錢吃東西。〈在此不多討論其中的細節,只需交代她的主教已經知道她的狀況就夠了。〉我雖然無法提供住宿,但至少可以提供一些食物。神知道她餓了,而且神也知道她身邊這個大媽〈作者本身〉可以提供食物。這個經驗使我謙卑,也使我充滿了對神的感謝。〈也繼續為她作祈禱,希望可以知道該怎麼幫助──服事、伺候她比較好。〉我從這件事了解到我們之中沒有誰是施予恩惠的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依賴神的恩惠生活。
施助可以很簡單
我會跟我一歲多的小孩一起看兒童節目,有個短片的內容是請一位流行歌手來教小朋友怎麼跟其他不認識的小朋友做朋友,這個流行歌手唱了一首很好聽的歌「Quiero ser tu amigo!」意思就是「我想當你的朋友!」這對大媽本身是當頭棒喝,我想到我拿到的施助名單,如果看到不認識或不熟悉人是不是也可以跟小朋友一樣地單純地說:「嘿!我想當你的朋友!」總會慈助會會長——琴恩·賓翰姊妹說:「施助就是成為某人生活的一部分,關心、在乎他(她)。」
我想施助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我覺得關鍵就在於我們跟救主的親密程度,我們是否成為祂的肢體?隨時準備好接受祂的派遣?祂透過祂的教會由長老定額組跟慈助會來幫助我們可以像祂一樣施助,我很感謝每次的施助面談時,我的慈助會會長總是問我們同伴團有沒有什麼需要協助的?
她沒有劈頭就問我們有沒有聯絡我們施助名單上的人,也沒有鉅細靡遺地問我們做了哪些事,而她是真正地關心我們,想要提供幫助,她也是真心與我們當朋友,就像救主一樣與我們同行。在做施助面談的時候,我也親眼看見天父透過便利商店的抽獎請她喝飲料。〈同時抽到1元跟5折,等於買一瓶送三瓶,我相信這不是巧合。〉
我感謝先知的邀請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學習更像救主一樣,像祂一樣施助。最後引述救主的話作為總結: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做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做你們的僕人。」〈馬太福音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