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門成員喜歡從各方各界尋找真理,並相信真理並不單只存在於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常被稱為摩爾門教會)中。有些真理能從許多信仰的教導當中找到。雖然我是摩爾門成員,但我今天想要著重在我發現儒家思想與摩爾門教的相似之處。因為我是個摩爾門成員,任何我所說關於儒家思想的事情都需要再經查證,就像一個非摩爾門成員所說關於摩爾門教會的事情同樣需要被證實。摩爾門成員有時候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成員的暱稱。摩爾門教會則是常被那些不知道教會正確名稱的人誤用的名詞。

在Patheos(一個提供各種不同宗教資訊的網站),我讀到以下關於儒家思想的介紹:

從這樣來看,做出好的道德決定而忽略我們的渴望是沒有幫助的──至少這不能幫助我們帶來有意義、有效率且快樂的生活。相反地,我們應該要反省我們與他人分享這渴望的程度,並讓自我反省引導我們對他人的行為。這樣的話,「自省」將會真正帶來「寬以待人」,最後的結果會讓自己與他人在道德與其他方面都昌盛。

這個作者引用清代學者戴震的話,節錄自《孟子字義疏證》:

若一個人真誠地回歸自我並反省對軟弱、缺乏、愚拙、驚恐、患病、衰老、幼小、孤兒,或孤僻的感覺,那其他人(真正的感受)與自己的又有什麼不同呢?

 

摩爾門教與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信仰

耶穌基督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摩爾門成員也教導他們的成員要以尊重對待他人。以上說明中的信仰強烈地代表了耶穌基督關於兩個最重要的誡命的教導:「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9)

摩爾門成員使用聖經與摩爾門經作為他們的經文,並經常引用兩本經文的教導。聖經包含了一個由耶穌講述的故事,這故事是關於一個被強盜攻擊並被拋棄在路邊的男人,他因為受了嚴重的傷而無法求救。路過的一位祭司與利未人看見了他,但都假裝沒看見他。後來一位撒瑪利亞人走了過來幫助了他。耶穌當時說話的對象並不喜歡撒瑪利亞人,因此他們很驚訝耶穌選擇這個人作為故事的英雄。撒瑪利亞人幫助了那位男人並包紮傷口。他帶他到一間旅社並付錢給旅店主人請他照顧這名男子,並說他會在回程的時候看看他是否有留下足夠的錢來照顧那名男子。

祂指出,雖然撒馬利亞人並不住在那個區域,他卻是比其他經過卻不伸出援手的人是個更好的鄰人,藉此鼓勵祂的門徒要成為每個人的好鄰人,不只是那些他們認識且尊敬的人。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要我們設身處地,為那位受傷的人著想。若我們是那位躺在地傷的人,我們會盼望並祈禱有個人,任何人來幫助我們。當我們開始去想,什麼事情會讓我們覺得最快樂時,就會比較容易了解其他人需要我們為他們做什麼了。

在摩爾門經當中,一位名為便雅憫的偉大國王教導:「你們為同胞服務時,只是在為你們的神服務而已。」(摩賽亞書2:17)

一位摩爾門領袖說:

然而,真正的宗教並非都在尋找弱點、缺失與錯誤。那是當我們希望我們自己的缺失能獲得寬容時,堅強並寬容缺失的精神。當我們全神貫注在錯誤的事而不是對的事情時,我們就會錯失那莊嚴美麗與真正甜美的夫子的福音。(雅各‧傅士德,《The Weightier Matters of the Law: Judgment, Mercy, and Faith》,總會成員大會,1997年十月)

若我們都以我們自己想要被看待的方式去看待別人,想想這個世界會變得多麼美好。這是摩爾門教的重要教導,因為宗教不僅只是知道許多關於神或耶穌基督的事實而已。摩爾門成員教導,我們需要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與對待其他人的方式上,實踐我們知道的事。

 

摩爾門先知多馬.孟蓀

目前的摩爾門先知與會長,多馬‧孟蓀,在這特別的主題上是位專家。他畢生都以慈祥、仁慈與尊重對待他人。在一個2009年十月的摩爾門總會大會上,在《我今天為他人做了什麼?》的演講中,他說:

我深信,本教會的每一位教友都想要為人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在洗禮的時候曾經立約要「承擔彼此的重擔,使重擔減輕」。你的心有多少次因為看到他人的需要而產生惻隱之心?你曾經有多少次想要成為那伸出援手的人?但是在每天忙碌生活的干擾下,你又曾有多少次把那些事留給其他人去幫忙,覺得「喔,反正一定有人會去照顧那些需求。」

我們都被忙碌的生活羈絆得難以脫身,但是,我們是否曾經停下腳步,仔細看看自己在忙些什麼。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一直埋頭做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換句話說,從人生全盤計畫的宏觀角度來看,我們往往投注大部分的時間去關心無關緊要的事情,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目標。

孟蓀會長接著鼓勵摩爾門成員要每天花點時間,為其他人做些事,因為這些慈悲關懷為每個人帶來更好的世界。這就是摩爾門教與儒家思想共同的信仰,也是今日的世界亟需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