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對生活中的不同層面都有很多的問題。
有些問題很重要,有些問題比較不重要,而那些較不重要的問題像是:今天晚餐要吃什麼?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下一集會發生什麼事?在工作後我會有時間運動嗎?
然而,有些問題則較為重要:我能如何改善接受啟示的能力?我要怎麼安排經文研讀的時間?我要怎麼有更多的希望?
雖然問題的種類可能不同,但是你或許會有類似的問題。你在大多時候可能是照著這樣的思路來沈思永恆的事物:神真的存在嗎?約瑟・斯密是先知嗎?我能原諒那個人嗎?一位慈愛的神怎麼能讓這世界有如此多的的痛苦、苦痛、疾病和難以忍受的悲痛?
有時,疑問會主宰我們的思考模式。疑問會決定我們所採取的行動、我們的選擇和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將會做的決定。幾年前我在百翰・楊大學上一堂有關「問題」這個主題的課。矽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發展副會長及指數中心主任的瑪格麗特・江・漢考克在活動中演講。
根據百翰・楊大學人文學科系的報告,在她的演說中,她說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發達的時代,Google甚至在我們問完完整的問題之前就預測我們的問題。」她也鼓勵聽眾們去思考,我們是否有運用那些可利用的資源和工具來問那些Google無法預測的美好問題。
「人類的好奇天性對我們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提問的能力就是讓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她說。
我認為這句話非常振奮人心。如果問問題的能力使我們與其他物種與眾不同,並讓我們進入創新的世界的話,那麼當我們問靈性本質上美好的問題時,我們能夠從此受益多深呢?
提問
或許在教會歷史上最好的提問者的例子莫過於先知約瑟・斯密。在雅各書1:5 這節耳熟能詳的經文鼓勵我們:「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神。」約瑟在他的腦海中想必有許多想要問的問題。在約瑟斯密的歷史1:10裡說到:
「我常常對自己說:該怎麼辦?這些教派中哪個是對的?或者,他們全都錯了?如果他們中有任何一個是對的,是哪一個呢?我要怎麼知道呢?」
約瑟・斯密得到了他問題的答案。那不只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來自天父和祂的愛子榮耀又直接的回答,祂們指示他不要加入任何一個教會,因為沒有一個是正確的。我們大多時候也都希望自己的祈禱能像約瑟・斯密的祈禱一樣獲得到直接又清楚的答案。像是很明確的對或不對,以及事情發生或沒有發生的原因。然而,如果我們計算一下這些問題在約瑟心中的時間,並站在他得到來自神的答案前的立場來體會他的感受的話,我們會發現什麼呢?我們可能會發現一個14歲的青年處在非常困惑的窘境當中,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做。
在經文裡還有許多人因非常困惑而求問神的例子。在以挪士書1:7,摩爾門經裡的先知以挪士感受到他的罪被神赦免後,他求問神:「主啊,這是怎麼做成的?」以挪士知道他的信心讓他變得完全後,他為了他的弟兄們傾注他的靈魂並在意念中保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請求:他希望當人們被毀滅時,尼腓人的紀錄能夠被保全,並將救恩帶給拉曼人。在第15節中,以挪士得到了他的回答:「無論求什麼,只要有信心,奉基督的名求,並相信你會得到,就必得著。」
同樣地,舊約聖經中的哈拿因為自己無法生孩子而無比煩惱。悲傷的程度讓她無法進食。她為此心裏愁苦因而向主哭求一個兒子,並承諾主那孩子將終生歸於主。當她生下了她的嬰孩時,並將他取名為撒母耳,意思是是「這是我從耶和華那裡求來的。」(撒母耳記上1:20)
上述祈禱的經驗得到的結果當然都是正面的。約瑟獲得了一個明確的指示;以挪士則是知道藉著他所訂立的聖約,他的渴望得以實現;而哈拿則被賜予一個兒子。但並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祈禱都會以這種榮耀或奇蹟似地方式被回答。事實上,我們問得的某些問題可能不會在此生獲得解答。雖然以上在經文中的人物祈禱後所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令人敬畏的,但是對我來說,在獲得到禱告的結果前,他們努力尋求神的過程更加難能可貴。
可能有些時刻,存在心中的問題讓你覺得是一種負擔。當你夜以繼日地跪下來尋求回答,但是上天卻沒有針對你渴望了解的事情給你答案。當你尋求主來卸下一個負擔,但在祈禱之後隨之而來的考驗仍然在。或許,這些事情會讓你認為,為了在福音中繼續相信,並保持滿足,就是不要提出任何問題,或是想要迅速地得到祈禱的答案。然而,有沒有可能問題存在的本身其實是一個禮物,也是我們身為神的孩子活著的意義的一部分,並使我們比過去成為更進步的重要關鍵呢?
一個問題的福音
西梭・小薩姆森長老,隨後成為七十員會長團的一員,於2001年在一場百翰・楊大學的祈禱會裡演說了關於「提出問題的重要性」的主題。在他的演說中,他分享了這項見解:
「我們的福音是一個歡迎人們提問的福音。如果我們要成長的話,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中都需要深思熟慮並提出適當的疑問。重點不是我們是否要問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樣的問題?」(非官方翻譯)
這讓我不禁去思考我是否能夠提出與福音相關的問題,以及如果這些問題會帶來成長的話,我們是否應該要多善加利用提問題的機會?我們若花時間去組織對某些教義的想法,並如同經文一樣求問神的話,我們是否會對這些知識的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呢?是否還有我們未曾想過要去求問的永恆真理?
百翰・楊大學的前任校長繼續說道「問題本身」是很重要的,而最重要的問題則是與核心真理或議題有所關連。他建議我們盡量去從最正確的資源中尋找答案。舉例來說:比起花時間在瀏覽《摩爾門經》的評論上,不如花時間來研讀《摩爾門經》。百翰・楊大學的前任校長之後分享了這段擷自摩羅乃書10:4-5,兩節大家耳熟能詳的應許:
「4 當你們蒙得這些時,我勸告你們要奉基督的名求問神,那位永恆之父,這些是否真實;如果你們用真心誠意來求問,對基督有信心,祂必藉聖靈的力量,向你們顯明這些事情的真實性。
5 藉著聖靈的力量,你們可以知道一切事情的真實性。」
這項教導不只適用於獲得對《摩爾門經》的見證上,也可以延伸到更多層面上。在這幾節經文裡,我們知道如果我們「真心誠意來求問,並對基督有信心」的話,我們就會「知道一切事情的真實性。」不是一些事情,不是大部分的事情,是所有事情!經文給予的應許雖然令人難以置信又難以理解的應許;然而,如果我們真心誠意地求問神,祂將會回答我們。也許會需要一點時間等待答案的到來,但是抱著問題等待未必是件壞事。
在2020年10月的總會大會裡,羅素・納爾遜會長向聽眾提出了六個問題。當我們在心中沈思我們個人的問題時,我們或許也能把這些問題記在腦海裡:
- 你是否願意讓神在你的生活中得勝?
- 你是否願意讓祂的話語、祂的誡命和祂的聖約,影響你每天的行為?
- 你是否願意將你的雄心壯志放在次要,更看重祂要你做的所有事?
- 你是否願意讓神成為你生活中最大的影響力?
- 你是否願意讓自己的意願吞沒於祂的旨意中?
尋找人生答案會決定我們是誰,當我們努力地去消化問題的時候,我希望那些未知的事物能成為我們的興奮劑而不是讓我們充滿失望的東西。當我們轉向神尋求指引時,就算「尋求」這趟旅程讓我們感到極為遙遠、負擔過於沈重,但是我希望這會鞏固到我們。願我們能夠繼續提出問題,問那些美好,並且能夠更提升我們的問題。這不就是神要我們去做的事嗎?
延伸閱讀:《我想去傳教,但還找不到對摩爾門經的見證怎麼辦?》
延伸閱讀:《擔心你正在失去你的見證嗎?問自己這五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