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很掙扎。第一,我不想讓人覺得我很厭世。第二,我不想讓人誤以為我是在鼓勵支會中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不和諧。
我們都是教會的成員,但我們也都是人。我曾經在教會中看過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冒犯、也看過別人的壞脾氣,甚至是完全無法容忍彼此的人一起參加教會。我想我們都曾看過這些狀況,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不喜歡與支會中的某些人相處的時刻。
有一陣子我很努力地在處理這些感受。有一些我信任的支會成員傷害了我的家庭,我當時在療傷。雖然這並不是最惡劣的冒犯,但還是讓人很受傷,足以影響到一些我的家人和他們的見證。
憤怒和受傷的感覺困擾了我很久。我知道我們被吩咐要彼此相愛,要在教會中合一,但是我覺得很委屈,而且我也忽略不了我所受的傷。至少我可以說,去教會的時候我很難跟那些我受不了的人或受我不了我的人相處。
後來,我發覺我有個選擇,就是我可以不再去教會,或是繼續去教會,就這麼簡單。不過我打從心底知道我不該讓自己被冒犯,因為我不是為了這些人去教會的,我去教會是因為這是天父要我去的地方。但是每當我在教堂的走廊與那些惡劣地對待我的家人的成員擦肩而過時,我揪心的焦慮感也不會因此就消失。
那時大衛.貝納長老在總會大會上做了一個演講「什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這一段話特別令我印象深刻:
當我們相信或說自己遭到冒犯,通常是指我們感到自己受屈辱、遭到不平的待遇、被人輕視或不受尊重。我們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確實會發生一些愚拙、尷尬、毫無道理或心懷惡意的事,讓我們感到自己被得罪了。但畢竟別人是無法得罪你我的;的確,相信別人得罪我們根本是錯的。覺得受冒犯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並非是某種情況造成的、或由某人某事加諸在我們身上的……
你我被賦與選擇權後,就是自己的主動者,我們主要要做的是採取主動而非只是依事行事。相信某人或某事會令我們覺得被得罪、被觸怒、被傷害或感到痛苦,都會貶損我們的道德選擇權,讓自己淪為受行動支配的對象。然而,身為主動者,你我都有權力採取主動,選擇要如何面對受到冒犯或被傷害的情形。
我不認為自己是有意地選擇被冒犯,我曾經想要讓自己能和這些支會成員相處。但當我聽到這些話時,我感受到了聖靈,而我也知道我必須採取行動。
選擇不被冒犯不是一次性的選擇。當我們去到教會,知道支會中有些人不想和我或和我的家人相處時,這通常是非常孤單的經驗。但是我無法改變他們的感覺,我只能改變我自己的感覺。我只能專注於自己去教會的真正原因──鞏固並維持我和天父之間的關係──而不要再專注於自己有多麼不想和這些人相處。即便如此也無法抹去他們做過的事或說過的話,但我知道如果我沒有下定決心放下,我就無法繼續去教會。
回顧過去,我不確定我到底是哪裡來的勇氣讓我繼續去教會、繼續寬恕、繼續不去理睬別人曾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釋就是,就算我只是作了些微的努力,天父還是在我作努力時祝福了我。
我知道不只有我會對自己支會的成員有這種感受,我也不是在說因為我做了這些就比別人更好。我的家人不見得都跟我有一樣的反應,他們有些已經不活躍了,但我知道我仍然愛他們,而天父也一定還愛著他們。如果你和我一樣實在無法忍受那些一起參加教會的人,而他們也無法忍受你,你可以從下面幾個方法中得到幫助。
1. 知道自己不是為了他們才去教會
雖然理想是在教會中和教會成員建立恆久又美好的友誼,但有可能不會發生在你遇到的每個支會成員身上。如果你遇到的成員變得懷有敵意,要記得他們不是你來教會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回歸到福音的基礎層面至關重要,以下是2015年10月鄔希鐸長老在總會大會的演講「福音真是有用!」中提到的幾個福音要點。
弟兄姊妹們,過著福音的生活不需要複雜化。
福音非常直白,就像以下的描述:
- 以最真誠的意圖聆聽神的話會帶領我們信賴神,並相信祂的應許
- 當我們越信任神,我們的心就會充滿更多對祂和對別人的愛
- 因為我們對神的愛,我們渴望跟隨祂,並使我們的行動與祂的話語合一
- 因為我們愛神,所以我們會想為祂服務;我們會想造福其他人的生活,並幫助貧困的人
- 當我們繼續走在這條門徒的路上時,我們就更有渴望學習神的話
每一步都能使我們進步,讓我們充滿更加增的信心、希望、仁愛。這不但簡單,也奇妙地有效。
為了能夠聆聽神的話、跟隨祂和行走在門徒身分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去教會,這就是我們應該去教會的原因。雖然理想中我們應該努力在教會建立愉快的社交氣氛,但這對作禮拜來說並非必要,只有這些福音的基礎層面才是必要。雖然和那些你受不了的人一起參加教會會使你極度不自在,甚至使你感到痛苦,但專注在福音的基礎層面可以幫助你減輕這些痛苦以及不自在,也能幫助你在靈性上成長,以及建立仁愛的精神。
2. 對那些冒犯你的人保持仁愛的精神
仁愛是基督純正的愛,我們被吩咐要愛人如己,包含那些受不了我們的人。
多馬.孟蓀會長在2010年總會大會的演講「愛是永不止息」中完美地闡述:
仁愛就是對那些讓我們失望的人有耐心。仁愛就是抗拒輕易被冒犯的衝動。仁愛就是接受他人的軟弱和缺點。仁愛就是接受他人真正的樣貌。仁愛就是看見外貌以外的事物,並發覺那些不會因為時間而消逝的品格。仁愛就是抗拒評斷人的衝動。
我無法改變別人對待我的方式,但我可以改變我的反應。改變自己的反應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仁愛。這不意味著我必須為那些支會成員做出大動作且具善意的服務。我們只需要放下過去受到的羞辱,並以天父看待他們的角度對待他們,看到他們身為神的孩子的神聖潛能。琴恩.賓翰姊妹2016年在總會婦女大會的演講「我會將福音之光帶進家中」提到:
我們可以培養和表達對鄰人的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表現寬大的思想和言語。幾年前,有位摯友表示:「仁愛最偉大的形式可能就是不要論斷。」此話在今日仍所言不虛。
仁愛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就是停止論斷,並以友善的態度談論並與這些對我們不好的教會成員交談。要做到這樣不簡單,也教人不自在,但這幫助我比較能夠來寬恕他人。
3. 給自己療傷和寬恕的時間
當你向他人展現仁愛精神的同時,給自己時間療傷以及對自己的努力有耐心是相當重要的。你也許無法立刻就寬恕這些人。你也許無法現在就停止論斷。你也許無法馬上就以友善的態度與他們談話。但不要放棄,寬恕他人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就像貝納長老在演講時說到:
保羅教導以弗所的聖徒,救主建立祂的教會為的是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4:12-13)。
請留意,這裡用的是「成全」這個主動的字眼,就如麥士維尼爾長老所形容的,教會並非是為已經「十全十美的人而設的一應俱全的養老院」(參閱「結怨的弟兄」,1982年7月,聖徒之聲,第62頁)。相反地,教會是一所學習實驗室,一個工作坊,讓我們在彼此練習「成全聖徒」的過程中,汲取經驗。
你不完美,你支會中的人也不完美。你可能會花比你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寬恕他們,但是福音能幫助你做到。你需要轉向基督,並請求祂的幫忙使你能被醫治。盡你所能使自己復原,即便這可能意味著你在寬恕他人的時候需要慢慢來,都沒關係。
原始文章由Amanda Black所寫,在ldsliving.com張貼,標題為《3 Things You Can Do When You Don’t Like Your Ward Members (or They Don’t Like You)》
中文©2018 LDS Living, A Divi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 | English ©2018 LDS Living, A Divi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
今天阅讀你的見証,讓我感到聖靈在帶領我阅讀,因我们分會正面對你的经历,我尋求聖靈的指引去处理這些事.謝謝你的分享!
很開心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也希望您們分會正在面臨的問題可以向您說的透過聖靈的方式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