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後期聖徒文化中有許多獨特的迷思。從家庭大小(有15個以上的小孩!)到我們的用詞(不說「我的天啊」),甚至我們食物(餐桌上常看到的綠色果凍)。不是所有的教會成員(或甚至大部分)都承襲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大部分的人有時也認為這樣的刻板印象令人發笑。

但其他關於我們信仰的迷思也許就沒這麼輕鬆或具娛樂性。我擔任治療師的第一年就曾看過錯誤的靈性迷思造成後期聖徒的痛苦,並抹去他們的幸福和平安。這樣的迷思通常並不會被公開談論,這樣內化的錯誤迷思有時甚至扭曲我們的思考邏輯和情緒。以下是三個最常見的靈性迷思:

 

迷思一:我現在就該是完美的了,而且毫無缺陷

一段最常被引用的經文(也常被誤解)就是基督吩咐「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這樣崇高的期望有時會在我們無法達到時,讓人感到無比沮喪和洩氣。

理解「完美」這個詞能更讓我們認識其中重要的意涵。我們常將完美解讀為無瑕,但希臘語中完美的意思就是telios,也就是成熟,完全,完整。羅素.納爾遜長老闡釋說明我們可以將完美視為等待完美的階段;若我們還不完全或還不完美也沒有關係。(等待完美的階段,1995年11月,86頁)就連從未犯過罪的救主都必須成長,「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 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52)我們知道沮喪和自認不足的感受都是塵世經驗的一部份,鄔希鐸會長也提醒我們要對自己有耐心。是的,我們會犯錯,甚至是違反神的誡命,但贖罪讓我們能夠透過基督變得完美。

 

迷思二:尋求情緒上的協助是因為我很軟弱

我在診療的時候曾有機會聽到並知悉我的病人們背負的沉重負荷。我也注意到雖然許多人在身體有病痛時,願意尋求協助,但當他們遭遇情緒的痛苦時卻不願找人幫忙。

我們知道在福音裡我們要分擔彼此的重擔;我們被吩咐要幫助彼此!雖然我們被教導要自立,但是我們教會組織中,特別是慈助會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相互安慰。記得在客西馬尼園,基督請求彼得、雅各、約翰「在這裏,等候儆醒。」(馬可福音14:38)救主也尋求情緒上的支持,我們當然也可以這麼做。

 

迷思三:若我的生活困難重重,一定是因為我違背了神的誡命

我們都會經歷困難和考驗,但有些人不斷地責怪自己讓自己深受更大的痛苦。我的許多病人都曾向我表示,他們經歷的痛苦情緒一定是來自於他們犯罪後所帶來的結果。他們也因罪惡感而遭受更大的傷害。

有些人因為他們自己犯的錯遭受痛苦,但經文和教會歷史中都記載了一些沒有犯錯卻遭受痛苦的人。舉例來說,約瑟.斯密,一位主信賴的先知,他被神託付著手復興福音這偉大事工,他卻得親手埋葬自己的六個小孩。想想救主被質問:「那生來就失明的人是因為他自己的罪受苦還是他父母的罪呢?耶穌回答,他和他的父母都沒有犯罪,耶穌說明,透過醫治這個人,神有機會展現祂的力量。」(約翰福音9:1-3)我們可以利用這項原則更加理解我們的痛苦,也能幫助我們見證生命中贖罪帶來的醫治力量。

解開這些文化迷思和教義真理的結讓我們擁有更大的情緒自由。「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2)這樣的自由幫助我們擺脫莫須有且無用的罪惡感,自我責備和漠視。

 

原始文章由Julie de Azevedo Hanks所寫,在ldsmag.com張貼,標題為《3 Common Cultural Myths that Make Mormons Miser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