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地好風光,感謝藍天多明亮,感謝降生到世上,愛心時常在我旁。感謝全能的耶穌,敬向祢獻上感恩。」

說到清明節又讓我想起小時候,清明節是繼春節之後,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又是一個家人可以相聚並且合力完成一件事的日子。

過去爺爺、奶奶等祖輩都是土葬,因此我們都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到公墓去掃墓。我記得小孩們都要搶著坐叔公的白色小卡車,我們要坐在後面載貨的位子,說好聽是「位子」,但其實就是坐在車板上的板凳。現在想來很危險,但當年可是我所認為的頭等艙。

到了墓區就開始分工合作,小孩們不外乎就是壓墓紙跟燒紙錢,男丁則是除草、翻土,女眷都留在家做草仔粿以及準備中午拜拜的飯菜。在墓區燒完香跟紙錢之後,我記得我原不抽煙的爸爸會陪墓裡的爺爺抽根洋菸。我的堂嫂還會教我找墳墓旁的野生番茄吃,可能是土壤裡的有機質肥料相當豐富,因此特別甜。(我究竟吃進了什麼啊?!)

這個景象在這些墓撿完骨、送進靈骨塔後就不復見了,而後來的人也都改火葬,大家都集中在靈骨塔裡。而我們家有些人也加入教會教會了,所以好像慢慢地被排除在掃墓團外。

身為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們不祭祀祖先、不拜拜、不燒紙錢,若這些事都不做了,那清明節與我們何干呢?

以下是我們更應該好好過清明節的三個理由:

1. 在墳墓中找到希望

這不是恐怖片!我小時候去掃墓的時候很怕看到沿途的墳墓。有些墳墓有照片,看到他們盯著我看,總是毛毛的;有些墳墓剛撿完骨,是開著的,裝過屍體的棺材則暴露在外。我的恐懼反應了當時我對死亡的看法,還沒認識福音的我覺得死後是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人死了會去哪裡?是不是死了等於一切都結束了?

在耶穌死後,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祂的墓前,發現屍體不見了,就哭。有天使問她「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我非常喜歡這個畫面,因為墓穴是給死人的,但耶穌已經復活了。在死亡這個議題上,馬利亞得到立即的安慰跟見證。耶穌基督已經打破死亡的枷鎖,使得全人類都能復活。

身為聖徒也可以透過掃墓來緬懷已逝的人,獻上鮮花以作紀念(帶上素果給自己吃)。更特別的是,我們知道今生的死別是短暫的,耶穌基督的福音讓我們知道我們跟已逝的人只是隔著帷幕,而且死亡不是結束,面對死亡的議題的時候我們多了一份盼望。

 

2. 家人凝聚的時刻

很少有機會可以讓已逝的人融入我們的家庭活動。除了做家譜以為,很少有一個時間是讓家人一起坐下來聊聊那些已逝的人。

若家人可以一起出動,為已逝的人撣撣骨灰罈上的灰塵,或是幫他們打掃一下庭院,創造一個專屬他們的時刻,真正地起來為他們服務,那會是家人更不一樣的凝聚時刻。

他們的靈體和肉體分開,而靈體去了靈的世界;肉體雖然腐壞,但一樣具備等待耶穌基督第二次來臨的資格,若能重視他們肉體存放的地方,讓這一切的等待都頗具意義。

 

3. 春遊踏青的大好時機

清明節除了掃墓以外,自古以來也是春遊踏青的節日。清明原是節氣的名稱,代表萬象清明,已揮去冬天的寂寥。

初級會的一首歌唱著「在美麗的春天,主耶穌復生,克服死亡離開墳墓,祂從死裡復生。醒來,醒來,醒來,世人趕快追求永生!」清明節的時間跟復活節是那麼地近。為什麼要讓我們在萬物復甦的季節去緬懷已逝的人(面對死亡的課題)呢?醒來!醒來!因為耶穌已經復生了,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免費得到這個賞賜!

我們可以看著春光明媚的風景,真正唱出「感謝大地好風光,感謝藍天多明亮,感謝降生到世上,愛心時常在我旁。感謝全能的耶穌,敬向祢獻上感恩。」